众筹成为继p2p、互联网理财后的又一个风口。近两年,互联网众筹平台的兴起使不少中国人圆了餐饮创业梦,但失败的也不在少数。
这个月,杨超(化名)最后一次参加股东大会,他参与众筹的这家咖啡厅进行了资产和物品的清算,发起人无奈宣布项目失败。在咖啡厅运营的不到一年时间里,杨超和几名股东也都为之付出过努力,做过诸多挽救咖啡厅的尝试,当项目失败后,心里不免充满了遗憾。
投入2万成咖啡厅老板 一年不到宣布停业
这两年,众筹项目风风火火,经常有人组织相关的项目路演,餐饮店、酒店、微电影……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众筹中。但纵观这些众筹项目,成功的少,失败的多,众筹在逐渐大众化的同时,风险隐患也逐渐暴露出来。
去年,朋友发起了股权众筹,项目是做一家主题咖啡厅,杨超有了想试一试的冲动。“发起人是认识的朋友,投入几万元也不算多”,但毕竟是第一次参与股权众筹,杨超还是显得略微谨慎,经过几次电话沟通,杨超又找朋友进行了面谈,最终确定参与,投入2万元。
随后又有股东陆续参与,最终有37人参加,众筹金额达到了100万元。去年6月初,咖啡厅经过装修后正式对外营业,地点选在了济南某繁华商圈。
但不到一年时间,咖啡厅即宣布停业,杨超说自己心里难免有一些遗憾,“我想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分享,虽然看法不算成熟,但多少会对有意向参与众筹的朋友有帮助,今后有我感兴趣的众筹项目,我还是会积极参与。”
众筹来的咖啡店为何停业?
这个月,朋友通知杨超来参加股东大会,这也是停业前的最后一次开会。“参加的股东依然不全”,在杨超的记忆中,去年大概此时,第一次股东大会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,“感觉多数股东的热情度并不高,彼此的归属感比较差,第一次股东大会的人数也不全,期间参与股东大会的人数越来越少,有的股东甚至从来没有参加过股东会。”
对于这一点,杨超认为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比例失衡,“除了三个大股东投入10万元,另外的股东投入都在2到3万元,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金额,建议再组织众筹的时候,可适当提高投入的资金,5万元应该是一个最低的标准。”
除了股东大会的人气不够,咖啡厅的生意也长期不温不火。杨超介绍,咖啡厅最初一两个月生意还不错,股东们通过朋友圈转发,吸引了不少朋友,但随后股东们的热度就开始下降。
杨超说,当初选择参与咖啡厅的众筹,除了想以此挣点钱,还有很多情怀在里面,虽然很多因素导致了项目的失败,但其中很多环节是可控的,“我从主观上分析,股东的结构不合理,本地化成分不明显,外地的股东人数基本和本地股东持平,彼此之间也没有紧密的联系,这样无法发挥股东的作用。”
缺乏专业 现金流短缺是直接原因
当初咖啡厅开业后,为了带动生意,杨超也曾邀请不少朋友过去玩,期间还介绍过一些包场活动,但后期得到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。“其实我个人对经营咖啡厅没有任何经验,也很少参与日常的运营管理,有室内设计的朋友来过之后,给我提过意见,他觉得咖啡厅的装修缺乏私密性”,杨超说,这只是一点表现,其中不专业的成分还有很多。
在参与众筹的股东中,不仅杨超没有丝毫实操咖啡厅的经验,三大股东中也仅有一个人来自服务行业,“股东设计不合理,只有数量却缺乏了质量,所有股东中没有一个人是餐饮服务行业的从业者。”
除此,杨超介绍说,现金流短缺是造成咖啡厅停业的直接原因,“在装修开业之后,咖啡厅账上的现金储备已经到了极限,尤其是项目运营后期,受现金制约的问题越来越严重。”
钱是一个众筹项目要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,杨超也是深有体会,“虽然从股东中选举了常务股东及财务和出纳,并定期公布项目,但无法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管,建议股权众筹项目引入专业的风险管控机构,从项目成本和资金流向等方面做专业化的工作。”